发布时间:2020-04-15 08:27:16
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。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,之后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。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化学系、美国Nortre Dame(圣母)大学放射实验室、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及合作研究。
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曾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,两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(自然科学)一等奖,一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,是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,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。研究领域为碳基和富碳分子基材料定向、多维、大尺寸聚集态结构和异质结构自组织生长、自组装方法学以及在能源、催化和光电等领域的应用。
李玉良,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石墨炔碳纳米材料的人,在这个领域,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处在世界科研前沿。
1949年10月,李玉良出生于山东青岛。虽然家里生活并不宽裕,但父亲喜欢读书,会买世界名著,还有一些中国近代小说。李玉良从小就跟着父亲看书。
父亲的观点是,人要有文化,才能改变自己,才能做大事,此间并无功利心,只是对文化的渴望。这对李玉良影响很大。
高中过后,李玉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经历了一段记忆深刻的知青岁月。李玉良说:“人的一生,应该去真正思考,哪个阶段真正地推动了自己。”在科研道路上,李玉良曾遇到过无数挫折、瓶颈,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耐力,从青年时代就已深深储藏在心里。
在李玉良的眼中,分子结构中的六边形蕴藏着神奇的力量。
2004年,石墨烯的发现,对李玉良触动很大。国际上,碳材料领域竞争非常激烈,中国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材料肯定不行。
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·海姆和康斯坦丁·诺沃肖洛夫,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。一时间,科研圈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的研究热潮。石墨烯也成为越来越多科学家选择的材料。
就在同一年,李玉良终于合成出石墨炔这种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,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物质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人类面前。
石墨炔的发现在全球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反响,国外很多科学家到这个领域里进行研究。“我们以前是跟着人家做,现在是西方的科学家跟着我们做。”李玉良说。
为了抓住这些纳米尺度的小六边形,多少次实验室里的疲劳和深夜的思考,无数次的失败与再试一次的勇气,最后都凝聚在石墨炔上面。
有这样一个比喻,“机床是工业之父,模具是工业之母”。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刻伴随着基础设备的提升,而新材料则是形成这一切的基石。人类处在第三次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交汇点,新的“超级材料”不断问世,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,石墨炔的诞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。
“研究不能只是跟从,要勇于创新,开创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,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东西。”这样的创新理念是李玉良教给学生的道理,也是自己身为一名科学家的信念。
70年与共和国同行,与祖国的化学事业同步,李玉良身上有着很深的化学情结。有些夜晚,李玉良会从睡梦中醒来,想到什么重要的问题或有什么灵感,就赶紧拿笔记下来。
当今世界科学飞速发展,各国的科技竞争异常激烈。科学的竞争,谁先走到前面,把一个领域推动起来就了不得。科学和国家的发展、综合国力的增强都直接相关。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,科学家进入这战场,不去竞争只有失败。”他说。
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。多少默默无闻的激情燃烧,成就了今天的鲲鹏展翅,一路见证着共和国历史走来的李玉良,更添一份家国情怀。